量身打造治疗方案,让患者生存得更有质量
——访河北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主任薛华教授
近年来肿瘤发病率逐渐提高,血液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恶性肿瘤前十,被大众持续关注。如何对血液肿瘤患者进行精细、个性化治疗,有效延长其生存期及提高其生活质量,成为血液肿瘤领域的探索热点之一。日前,笔者带着这些问题,对河北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主任薛华教授进行了采访。
薛华教授
量身打造治疗方案,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如何根据科室患者疾病特点发挥自身的特色优势,让患者得到精准、有效治疗的同时,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提升就医体验,是河北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近年来主要的努力方向。
河北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是省内较早建立的血液专科之一,目前为河北省重点培育专科。科室固定床位47张,百级层流病房两间,另设有河北省首家血液科日间门诊,为病情平稳的血液病患者提供日间诊疗。全科共有医生16人,其中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4名,均为硕士及以上学位(其中博士6名)。拥有一流的护理团队共20人,熟练掌握血液系统疾病相关护理知识和技能。目前设有骨髓瘤、淋巴瘤、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殖性肿瘤和出凝血等亚专业,开展MDT协作、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血细胞单采、专业患教、日间门诊等特色诊疗。自2019年底获批国家药物临床试验资格后,科室启动药物临床试验多项,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朝气蓬勃的河北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团队
科室主要收治骨髓瘤、淋巴瘤以及白血病等老年患者占比较高的病种,因此,薛华主任便将诊疗特色的“目光”放在了老年恶性血液肿瘤领域。
“血液学目前在治疗方面有了飞速发展,新药新疗法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选择,提高了疗效。但对老年群体而言,更需要关注其衰弱状态、治疗耐受性,所以如何为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就是我们最关注的方向。”薛华主任说,根据衰弱评估制定老年血液肿瘤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是改善老年患者疗效的关键,也是科室特色诊疗之一。
科室进行了多发性骨髓瘤的衰弱评估工具在中国人群中的验证,也进一步探索了更简便、客观的衰弱评估指数。而根据衰弱评估进行动态调整治疗,低剂量起始,衰弱改善后增加治疗强度,避免了治疗不足以及治疗过度。因血液系统疾病的复杂性以及老年患者的多种共病,多学科协作成为老年血液肿瘤的重要诊疗模式,也成为科室的诊疗特色。“我科联合医院多科室分别成立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髓系肿瘤多学科诊疗(MDT)团队,团队成员均为副主任及主任医师,不同科室多位专家同时面对面商讨,量身打造科学、规范、合理的治疗方案,避免了多次转诊和检查,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提高患者就医体验。”
这些也在科研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团队发起的4项衰弱相关研究入选ASH(第65届美国血液学会)2023展示,包括2项壁报展示、2项论文摘要;“基于衰弱动态评估的伊沙佐米为基础的方案治疗初诊衰弱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疗效”的研究在IMS(第20届国际骨髓瘤学会年会)大会进行Poster展示,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薛华表示,“将在此领域进一步深入研究,以获得更多依据指导老年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让患者最大获益”。
挑战高难度移植,打造平民化的移植方案
“谢谢,谢谢血液内科的精湛医术,谢谢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一位老者充满感激地向他身边医护人员道着谢,走出了该科的层流病房。与此同时,另外一位原发性轻链型淀粉样变性的患者经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同样安全出仓,整个病区洋溢着欢乐的氛围。这是6月7日,在河北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病区里发生的一幕,让患者对医生们充满了信心,也让该科的医护人员产生了强烈的自豪感。
温馨的出仓小仪式
“这两个病例都比较有特点:1例是年龄偏大,前期因为血液肿瘤原发病导致截瘫,经过MDT后行骨科手术,经过前期诱导治疗患者下肢肌力逐渐恢复,我们按照计划为其成功地进行了移植巩固。1例是患有系统性轻链型(AL)淀粉样变性的年轻病人。这类疾病很容易多脏器受累,移植难度较大,但我们经过前期有效治疗后成功地为其进行了自体移植。”薛华主任介绍,这是该科首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治疗系统性轻链型淀粉样变性疾病,标志着科室移植技术水平均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这是科室综合诊疗能力提升的一个有力证明。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血液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薛华主任表示,由于科室恶性血液肿瘤主要以骨髓瘤和淋巴瘤为主,这两种疾病类型主要受益于自体移植,因此自体移植在科室更为常见,这也成为科室技术提升以及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我们开展移植工作的时间在省内相对较早,但也经历了多个阶段。如今科室的硬件(如层流病房改建、仓位增加)和软件(如团队医疗质量和技术提高)都在不断增强。我们始终坚持规范化、标准化的操作流程,确保每一位患者都能得到最安全、最有效的治疗,我们的目标是挑战高难度移植,同时降低移植费用,打造平民化的移植方案。”
河北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移植团队紧跟移植技术新进展,不断提高移植技术水平,针对每一位移植患者共同商讨治疗、提供最优移植方案,层流病房重建后一年内成功完成20例淋巴瘤和骨髓瘤患者的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目前为止,完成的移植中成功率达到100%,干细胞采集成功率(一次成功率)达到90%以上。与北京朝阳医院、北京肿瘤医院及天津血液病医院的优秀移植团队进行会议交流,优化方案,力争达到疗效同时尽可能降低移植并发症和移植费用,帮助患者解决“移难”的多方面顾虑,为患者提供家门口的一站式服务。
在近期完成20例移植的节点,科室特别举办了“移植患者回家看看”活动。“活动的初衷是对我们这一段时间工作的总结,并借此在门诊大厅进行义诊、患教资料分发、移植知识科普讲座等。”薛华主任说,活动邀请了移植后病人、家属以及计划移植的咨询者前来参与。通过活动,不仅宣传了干细胞移植对患者的益处,展示了科室的服务质量和人文关怀,也增强了患者和医护人员之间的联系,提高了公众对干细胞移植技术的认识和接受度。
其实,此类的活动该科还举办了很多,近期就有一场特别的患教会。在薛华看来,这些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更多的患者及其家属了解科室诊疗实力的同时,更多的是给予他们治疗信心和勇气,“不因贫穷、绝望而放弃治疗,让每位血液肿瘤患者都能够得到有效治疗。”
让周边血液病患者“看上病,看好病”
在几代血液人的传承下,在河北大学附属血液科的全体人员努力下,在临床、科研、教学全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做到了省内领先、国内知名。在薛华主任心中,科室未来蓝图已清晰可见。
细致入微的查房
薛华主任表示,未来,在保持原有优势基础上,河北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会继续扩大科室规模和人员,解决床位少、住院难的问题,推进罕见病、疑难危重病的诊治,以优势亚专业带动其他病种,提升国内知名度,继续在自己的老年恶性血液病特色诊疗之路上不断前行,将造血干细胞移植、细胞单采、血浆置换、细胞免疫治疗等先进诊疗项目做大做强,使患者无需转诊上级医院,“提供个体化、量身定做的诊疗方案,提供全方位的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担负起区域性诊疗中心的重任,带动整个区域血液科临床诊疗能力提升与学科发展,让周边血液病患者“看上病,看好病”。
【科普小知识】什么是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恶性浆细胞肿瘤,也叫“螃蟹病”,现已成为恶性血液肿瘤中排名第二的疾病,其发病率较高,尤其好发于中老年人。
“多发性骨髓瘤由于其复杂性和多样性,容易误诊。”薛华主任介绍,许多患者可能首先就诊于骨科或肾内科,而非血液科。但即便在严重阶段,只要积极治疗,大多数患者都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特别是对于那些因其导致肾功能损害需要透析的患者,经过治疗后有可能完全脱离透析。因此,MM的早期识别和发现至关重要。
该病最常伴有的表现是骨病、肾损伤、贫血及高钙。如果中老年人遇到以上的情况,要想到MM的可能,应通过M蛋白筛查后完善骨穿进一步确诊。薛华主任说,确诊后的MM在目前的新药时代,有更多的治疗选择,疗效也大大提高。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年龄、是否适合移植,身体状态以及疾病状态、偏好等综合因素为其选择治疗方案。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CD38 单抗是目前常用的药物,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也是重要的选择。“配合医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恶性肿瘤也会转变成慢病一样的管理,进行维持治疗。即使疾病复发仍然有很多药物可选,还可以参加新药的临床试验,为MM的生存带来更多选择。”
为了提高公众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认识,薛华主任希望通过科普宣传,让患者了解这种疾病的可治性和可控性。“我们鼓励患者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以便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同时,也希望通过努力,让多发性骨髓瘤的管理逐渐接近慢性病管理的水平,让患者能够像管理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一样管理自己的疾病,获得长期的生存以及高质量的生活。”(杨蓓/文)
meiaoji